5月24日拍摄的榆林市榆溪河生态长廊(无人机照片)。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榆林人曾经饱受风沙侵袭之苦,谈沙色变。
中国四大沙地之一的毛乌素沙地,近半在陕西榆林,漫衍在明长城沿线以北。毛乌素沙细,春天西冬风一刮就起尘。
黄沙蔽日,沙子侵道,人们在这沙暴里迷了偏向,只能等风停再赶路;农户被这风沙驱赶,几经南迁。 记者在榆林林业展览馆见到一张老照片:上世纪50年月,沙土一路埋到了镇北台的半腰处,眼看就要翻过城头,直泄而下。有“万里长城第一台”之称的边关要塞镇北台,挡得住铁骑来犯,却拦不住滔滔黄沙。有道是,“风刮黄沙眼难睁,庄稼苗苗出不全。
黄沙压田又埋房,沙进人退走他乡”。 那时,森林笼罩率只有0.9%,流沙面积达860万亩。
榆林人吃尽了风沙的苦,也想明确了一个原理——这沙,非治不行! “狂风起、沙粒飞,大风沙可凶!一觉醒来家门口都被沙子顶住喽,得从窗子爬出去挖走门口的沙,才打得开家门。”说这话的是今年已经64岁的席永翠,她是名声赫赫的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的一员。 1974年5月,54名平均年事只有18岁的女民兵响应“植树造林,绿化祖国”的招呼,来到补浪河黑风口安营扎寨,搏战风沙。席永翠是治沙连第二任指导员。
她说,自己“永翠”的这个名字寄托着怙恃对改变家乡面目的期冀。 都是年龄轻轻的女人,谁又懂种树治沙?最初几年,白昼开苗圃,推沙垫地;晚上在煤油灯下学习知识,做些女红。 白昼遇上大风,张嘴说话就吃满口沙,女人们每人眼角都吊着颗沙圪蛋。晚上对着灯一照,手上全是划破的口子、脚底是磨出的一个个血泡。
日日如此。 “最苦的是啥?”记者问。 “再苦再累也不怕,就怕白干啊!”最怕沙暴一来,刚栽下的嫩苗树全被埋进沙里,那情形简直就是直接埋掉了女人们几十天的心血。 “我们那时候都顶着一口吻,立誓不治好这沙不出嫁!” 席永翠26岁才立室,是治沙连里最晚嫁人的女人。
她的丈夫也到了治沙连,开拖拉机。 “这就是‘洒尽全身千滴汗,浇灌荒沙一片绿’的劲儿!”席永翠的侄孙女席彩娥是个“90后”,是治沙连现任连长。
这话听着提气。 这些故事,她听父亲讲过一遍又一遍——姑奶奶席永翠与战友们如何与风沙屠杀,让昔日寸草不生的茫茫黄沙地,长出绿树青草鲜花,酿成稻田翻腾了麦浪。 治沙连建连至今,累计推平沙丘800多座,营造防风固沙林带33条,修筑饮水渠35公里,给14425亩荒沙披上了绿装。
“奇迹!这是世界治沙史上的奇迹!”曾来到治沙连考察的团结国情况专家鲍文赞叹连连。 “以前由于风沙太大,我们这里的女娃子都不留长发,头发剃得和男娃差不多,你不仔细瞧分不出男娃女娃。”席永翠说。
“哪有哩?我小时候还梳辫子呢!”侄孙女不信。 “咋没有,你记事时沙子已经被治得很多多少喽。
现在的女娃子怪享福,想编啥辫子都编得。”席永翠笑言。 治沙既靠毅力靠韧劲,要想攻坚克难,也离不开科学技术。
跋涉在风沙中,张应龙找寻着科学治沙、变荒原为良田的钥匙。 在榆林最北的神木,锦界镇圪丑沟的长柄扁桃经济林已结出幼果。
2002年,张应龙放弃北京的外企高管事情回到老家神木,在毛乌素沙地承包了42.8万亩荒沙。一晃18年,漫漫治沙路。 说张应龙是个“树痴”并不为过。
他爱种树,栽下的树数不清有几多棵。 “我就爱蹲在那儿看树咋长,越瞧越爱瞧。”他边说边跟记者比划着,在长柄扁桃经济林区内,沙地的风速、土壤、水分都处于实时监测中。
他请来了中科院院士邵明安团队。两人双剑合璧,邵明安的土壤研究资助张应龙大幅降低了土壤水分的蒸发量,极大提升了树木栽种成活率。 “诶,这是个啥虫嘛?” 正说着话,他突然蹲下,用双手捂住了一只灰玄色虻虫,小心翼翼地装进了随身带着的透明检测袋。
张应龙边装边念叨:“带回去让他们看看,种树怕的就是病虫害……” 站在林区瞭望塔上,陕北5月的风在耳边咆哮,但这风吹得清爽,秘密就在那一条条绿色林带上。极目远眺,望不到边的林木绿蓁蓁,锁住了滔滔南移的沙龙。榆林“沙进人退”已成为历史。
“北治沙,南治土”,北部吃够了风沙的苦,南方为水土流失所累。榆林南部的黄土丘陵山梁起伏纵横,梁窄沟深,以前是光秃秃一片。 “村里有条不成文划定:要想入党,得先去山上种100棵树咧。”米脂县高西沟村老民兵连长高锦仁声若洪钟,身子骨硬朗得紧,全然看不出已经73岁。
面临懦弱的生态情况,几十年来,高西沟村发动群众在沟里打坝蓄水,在山上兴修梯田,植树种草,孜孜矻矻地干。如今这里的山河变了容貌——绿海浩渺,苹果飘香。 “这靠的是啥?”记者问。
“单说这打坝筑堤吧,后生拉桩、妇女撞墙、老汉捆柴把、娃娃照墙墙。男女老小一起上,哪有甚此外措施嘛。”高锦仁不假思索地说。
这话,听得记者心中一震。 简直,从北向南,榆林人鏖战沙窝、固土护坡,一代接一代地久久为功,他们以这样的行动拥抱着毛乌素沙地,拥抱着陕北高原。 “以前米脂有句话‘有女不嫁高西沟’,就是因为太穷!现在我们这儿哪另有王老五骗子咧。”高锦仁笑盈盈地说。
去年,老高家的农家乐开得红火,收入有七八万;自家种的苹果卖得俏,也有两三万收入。“望着这满眼绿色,村里人心情好了,身体也好了。现在咱这‘生态饭’吃得可香!” “今年4月,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强调,‘人不负青山,青山定不负人。
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,又是经济财富。’现在我们有了绿水青山,金山银山才刚露出一角,还得继续加把劲!”高西沟村党支部书记姜良彪说。 70年来,榆林的林木笼罩率从上世纪50年月的0.9%提高到34.8%,沙化土地治理率达93.24%,年入黄泥沙由5.13亿吨淘汰到2.9亿吨。
“榆林的治沙履历,对全世界具有重要意义与价值!”曾任团结国防治荒原化条约执行秘书的哈马·阿尔巴·迪亚洛曾高度评价。 沙海巨变,举世瞩目。
茫茫塞上,一片片的樟子松苍翠挺拔,而这一片片郁郁葱葱的绿色,也早已流进了陕北父老乡亲的心田。泉源:人民日报外洋版。
本文关键词:今天,人民日报,外洋,版,头版头条,这样,报道,yobo体育
本文来源:yobo体育-www.ahtspfb.com